《祭侄文稿》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唐乾元元年(758年)所作的名篇。这篇作品是在他寻得侄子颜季明首级后,怀着极度的悲痛与愤怒写下的。因为情感真挚、笔触自然流畅,被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,历代书法家和收藏家视若至宝。然而,在这件传世名作背后,不仅有颜真卿精湛的书法艺术,更有颜氏一门为国捐躯的忠义精神。
---
一、兄弟同心,察觉叛逆
天宝十四载(755年),权势滔天的安禄山同时掌管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,突然起兵反唐,借口是“奉诏讨杨国忠”,实则谋反。这场叛乱给盛唐带来了沉重打击,“宫室焚烧,十不存一,百曹荒废”,国力迅速衰退。虽然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,但大唐的辉煌再也无法恢复。
其实,安禄山谋反的迹象早有端倪。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察觉他权势过重、野心勃勃。尤其是在名将王忠嗣、宰相李林甫相继去世后,朝中再无人能制衡他。颜真卿与兄长颜杲卿也洞悉此事,心知不妙。
展开剩余78%当时,颜杲卿任常山太守,颜真卿则因正直敢言而被排挤至平原。表面上,他们都在安禄山的辖区内,按理说投靠叛军或许更为稳妥。但颜氏家风忠烈,《颜氏家训》的教诲深植心中——颜家子孙宁死不降,绝不背叛朝廷。
于是,颜真卿暗中加固城防,招兵买马,储备粮草,并密信兄长早作防备。颜杲卿也同样秘密集结义士,联络豪族准备应对。可惜,两人低估了朝廷的无能与禁军的腐败。短短半年,叛军便攻陷洛阳、潼关,唐朝岌岌可危。
---
二、忠义不屈,力抗叛军
当叛军势如破竹,朝廷危在旦夕时,颜真卿、颜杲卿毅然举起了反叛军的旗帜。两人以平原、常山为据点,亲自召集士卒,慷慨激励,誓死保国。他们联合河北各郡,策划从后方牵制叛军,迫使敌人分兵回援。
当初安禄山巡视常山时,曾假意笼络颜杲卿,赠袍示恩。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虽然表面顺从,心中却暗自筹谋平叛。待安禄山离开后,两人果断行动,诛杀其留守部将李钦凑,并将叛将高邈、何千年押送至京城。
为了振奋河北人心,颜杲卿散发檄文,称朝廷已派重兵北上平叛。消息传遍各地,激起群情,河北十五郡纷纷起兵响应,形势一度大好。
然而,洛阳陷落的消息传来,安禄山命人押送李憕、卢奕等忠臣首级示众,试图震慑河北各地。颜真卿识破伎俩,当场斩杀传信使者,断言“此非真人首级”,并号召各郡坚持抵抗。河北十七郡于是联合推举他为盟主,共筹二十万义军,对抗叛军。
安禄山震怒,命史思明率兵回攻常山。战斗惨烈,最终常山失守,颜杲卿不幸被俘。
---
三、父陷子殉,忠魂不灭
在兄弟二人并肩抗敌的过程中,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往返于常山和平原之间,传递军情,是父亲与叔父之间的重要纽带。
颜杲卿深爱儿子,原不愿让他涉险。曾在诛杀叛将后,命颜季明押送俘虏入京,以避战乱。不料途中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扣押,功劳被夺。颜季明无奈返回,与父亲继续并肩抗敌。
不久,史思明率大军回援,俘获颜季明,威胁颜杲卿投降。父子早有心理准备,颜季明誓死不屈,拒绝写降书。颜杲卿也坚守城池,宁死不降。
城破后,颜杲卿、袁履谦被押往洛阳。安禄山当面质问,他怒斥道:“我世为唐臣,忠义为本,恨不得亲手斩你以谢国恩!”最终,颜杲卿被肢解而死,颜氏族人惨遭屠戮,仍无一人屈服。
两年后,颜真卿派人四处寻访,终于找到侄子颜季明的首级,以及兄长残缺的遗骸。那一刻,悲痛如潮,《祭侄文稿》便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写就的。
---
颜杲卿、颜季明父子以生命守护家国,忠义千秋;而叛军首领安禄山、史思明最终却死于亲子之手,遗臭万年。正如史家所评:“人世谁不死,公死千万年。”忠魂长存,颜氏一门的节义永远铭刻在中华历史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